援助與投資都不能忽視收款人或被投資方的內部控制。人道援助若進入極權體制,極有可能被轉化為政治鎮壓資源。司法會計可以揭示援助資金如何被極權政府吸收、資產化,最終促成海外政治事件的發生,例如安倍晉三之死。
📚 一、司法會計視角:追蹤資金控制權
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對資產的定義:
"資產是由實體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將產生未來經濟利益。"
從此出發,當一筆捐款進入中共主導的極權體制,若其:
無外部監督,
決策與執行均由政權內部操作,
被用於強化政權掌控工具(公安、網絡審查、軍事維穩、統戰等),
則這筆款項即視同已被中共"資產化"。它不再是人道援助,而是政權控制的資本。
🌐 二、汶川捐款流向:如何被極權系統吸收?
2008年汶川地震,日本對華進行人道援助,包括:
約104億日圓直接捐款,
派遣救援隊伍、醫療團,
長期ODA援助(官方開發協助)達數千億日圓。
這些援助並未交付民間,而是由中共官方統一分配與重建,並迅速政治化:
重建標語如"感恩共產黨"遍佈災區,
災區居民未有參與分配權,
香港、台灣等地捐款亦未享有審核權,
成為"維穩機器"的資金來源。
🧠 三、從列寧極權體制理解援助吸收模式
列寧式政權的核心特徵為:
政黨即國家,
統一控制媒體、警察、軍隊與財政,
一切社會資源最終服務於黨的政治目標。
在此體制下,任何形式的援助,若無制度化透明機制,最終都會被轉化為維穩、統戰、滲透、軍事或鎮壓用途。
司法會計需問:資金控制者是否為實際政治加害人?若是,則援助即有可能成為間接共犯。
🎯 四、中共援助吸收的外部效應:安倍遇刺的遠因
安倍晉三是少數強力抗中政治人物,主張:
日美安保同盟深化、
強化日本國防、
支援台灣民主。
中共對其構成長期輿論與戰略壓力。 而日本長年ODA對華援助與人道捐款(含汶川)所產生的效果為:
養成親中政治與媒體生態,
鬆動日內對中強硬聲音,
削弱安倍陣營的政治基礎,
形成孤立與輿論環境。
從司法會計觀點,這形成了援助資金被加害者吸收,用來壓制援助方內部異議者的結構性問題。
💣 五、司法會計結論:援助的間接共犯責任
資金控制與使用權被獨裁政權全面吸收。
財務流向未進入受害人而是維穩體制。
整體社會反向受害(如香港、新冠壓制、輿論滲透)。
海外政治人物(如安倍)遭壓制或遭遇極端行動。
📌 因此,援助極權,即是參與加害架構的一環,是結構性、財務性、法律性責任問題。
📢 結語:
援助不應只看動機,更需審視其制度環境。
司法會計告訴我們:一筆款項若被極權政體吸收控制,就會變成政治工具,而非人道救援。
安倍之死,是一連串制度性援助誤判的後果之一。
人道援助若不人道地進行,就是對自由與民主的背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