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告诉你:川普的关税反而是自由市场的胜利!

一、奥地利学派并不等同于“教条自由贸易”

虽然奥地利经济学派原则上反对关税,但他们的反对是基于一般性假设:市场足够自由、制度环境平等、货币不扭曲、国家不操纵市场。

但现实世界中,贸易本身就可能被外部国家(如中国)严重扭曲,体现为:

  • 汇率操纵(人为贬值);

  • 政府补贴出口行业;

  • 强制技术转让;

  • 环境与人权成本外部化;

  • 非市场行为压制竞争对手。

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秩序”必须建立在制度对等和自愿交换的基础之上。如果交易不是建立在对等基础上,那么所谓“自由贸易”其实是强制性政治扭曲的结果,而不是市场的自发秩序。

川普的关税,某种意义上是对这种扭曲结构的“制度对价”调整,而非对真正自由贸易的否定。


二、关税是制度矫正而非资源浪费(在特殊条件下)

传统经济学认为:征税(包括关税)会让价格扭曲,从而导致“死重损失”与效率下降。但奥地利学派认为,效率本身不能脱离制度条件而谈。他们更关心的是:

资本结构是否被破坏?企业家发现过程是否受阻?市场是否丧失真实信息?

在对手国家系统性扭曲价格、通过国企倾销打击本国产业时,继续坚持“无条件自由贸易”,反而破坏了市场价格机制所依赖的信号系统

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必须能反映真实的机会成本和稀缺性。如果对手通过补贴、汇率操纵或强制技术输出等方式“伪造稀缺”,那么征税(关税)其实是对错误信号的过滤机制

换句话说,川普的关税反而让美国产业的价格结构重新接近真实信号,为国内资本配置提供了更清晰方向。


三、川普关税激活了“企业家发现过程”

奥地利学派核心之一是:企业家精神的发现过程(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process)

当某个国家(如中国)通过不公平政策垄断某个行业(如稀土、钢铁、太阳能板等),本国企业家很难看到“可以进入这个行业”的真实机会。

川普的关税打破了“表面价格优势”,让美国企业家重新发现那些被掩盖的利润空间,重新启动投资、雇佣与本地化生产。这不是政府替企业做决策,而是用关税创造真实竞争空间,让市场机制恢复其功能。

这与凯恩斯式“政府投资拉动”不同——这里的激励不是通过财政赤字,而是解除结构性压制,让市场自然重构。


四、奥地利学派强调“时间结构”与本土资本形成

奥地利学派一大特色是强调资本的时间结构:真正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本地资本的“结构性积累”,而不是短期消费刺激。

如果长时间将制造业外包到扭曲性国家:

  • 本国资本结构会变得单一化;

  • 生产性资本被破坏;

  • 劳动力逐渐技能退化;

  • 整个市场结构变成“消费者-进口商-债务人”三位一体的脆弱循环。

川普的关税打破这一结构,促进了制造业回流、资本重建与本地积累。这完全符合奥地利学派的“跨期协调”理论:生产要延伸至更长时间线,而不是依赖即时低价消费。


五、奥地利学派重视制度竞争与国家结构的外部性

米塞斯与哈耶克虽然强调市场自治,但他们同时认识到,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对抗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如果一个国家是建立在自愿交换与产权保护的制度基础上,而对手国家(如中共政体)用强制体制与计划干预系统性削弱市场秩序,那么在全球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就变成了:

自由对不自由的开放,而不是自由之间的竞争。

奥地利学派的自由不是“天真”的自由,它必须植根于制度环境。关税不是“保护主义”,而是在制度不对称中维持市场的最低秩序条件


六、总结逻辑:为何川普关税下美国经济仍能起飞

从奥地利学派的角度看,特朗普征收关税并不是破坏市场自由,而是在以下意义上重建了市场秩序

  1. 纠正制度性扭曲,让价格重新反映真实稀缺性;

  2. 激活本国企业家的探索与试错能力,不再被倾销压制;

  3. 保护资本结构的长期积累与分层多样化,避免短视外包;

  4. 维护自由制度在全球经济中的生存空间,抵御制度侵蚀;

  5. **减少对“债务—进口—消费”三角结构的依赖,重建实业基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