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经济学”不过是极权体制下的一次技术性调整,其名义上的“市场改革”既无制度根基、也无思想支撑,更遑论走向真正自由。奥地利经济学派对其做出如下批判:
一、克强经济学不是市场经济,是“温和干预主义”的包装
李克强所谓“简政放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听起来好像是自由改革,实则不过是**“更聪明的计划经济”**——它依然坚守中共绝对权威,只是试图减少效率损失以延长统治寿命。
-
权力不下放,只是分工“更科学”;
-
放权是“权宜之计”,收权从未停止(例如环保、金融、户籍改革都在同时强化政府控制);
-
所谓市场机制不过是“更聪明的调控工具”,用于实现党的目标,而非还政于民。
奥派早已指出,任何中间道路的干预主义最终都将走向更深的集权(米塞斯《干预主义批判》)。
二、克强指数并不反映市场,而是政权对数据的虚假修复
李克强推崇电量、货运、贷款数据,似乎在“回归真实”,实际上只是一种更精致的统计手段,并未改变政权操纵数据的本质。
-
电力和贷款同样受政府主导调度,不是真实市场信号;
-
李克强指数没有纳入价格、利率、产权等关键信息;
-
他承认GDP造假,却依然参与虚假数据发布,未曾披露真相。
奥地利学派强调价格机制是自由经济的灵魂,而李克强对价格信号的理解几近于零,继续维持被中央命令扭曲的利率与资产结构。
三、克强所谓“创业”是制度陷阱,不是自由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包装为开放与希望,实则是国家为维稳输出就业压力的临时缓冲手段,是政权用来分散不满情绪的“新瓶装旧酒”。
-
没有私有产权保障,创业成果随时被强拆、清算、没收;
-
平台经济虽由市场发起,却被监管铁拳瞬间毁灭(滴滴、蚂蚁、教育);
-
“双创”本质是让人民自担风险、党来收割红利。
在奥派视角,创新必须基于产权自由、法治安全与资本形成,而非依附权贵、靠审批生存的“伪创业”。
四、克强所谓“放权”,没有真正放弃国家对货币、土地与资本的控制
李克强任内,中国的货币发行、信用膨胀、土地财政依然由国家主导:
-
人民币仍由政治控制的央行发行,利率价格全由国家设定;
-
土地所有权依旧归国家,“市场”只是买卖使用权;
-
银行贷款仍集中于国企、地方政府平台,扭曲资源配置。
这一切与自由市场毫无关系。奥派早已指出,没有健全货币制度、没有私有产权、没有破产机制,就不存在市场经济。
五、李克强“现实主义”,不过是为极权续命的技术理性
李克强是聪明的奴仆,而不是自由的改革者。他并未挑战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更未质疑其垄断结构。他的所谓“理性”,只是为了帮助党更有效地管理奴隶,而非让奴隶成为自由人。
-
他没有任何制度性反抗,没有鼓励言论自由、司法独立、政治开放;
-
他没有给出任何未来自由社会的路线图;
-
他没有站在人民一边,只是代表体制中的“温和管理层”。
这与真正的改革毫无关系,只是为暴政化妆的掩饰术。
🧨 结论:克强经济学是“更有效率的暴政工具”,而不是走向自由的桥梁
奥地利经济学派坚定认为:
“在极权制度内,所谓的‘温和改革派’不过是暴政的润滑剂。”
“市场不是政权恩赐,而是自由人民的自然秩序。”
因此,不应寄希望于李克强们,不应幻想中共会“自我纠偏”,不应把“温家宝化”当成市场改革的起点。只要共产党在台上,任何“经济学”都是为其服务的工具,无论名字多么温和、口号多么专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