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清洁

 一位雾中观察者的笔记

镇上的官员们常说,他们正在清理“信息污染”和“金融毒瘤”。玻璃墙过滤器,每日运行,从不休息。

每天早上,广播响起:
“我们公开查处了一家小型投资公司造假,维护了金融秩序!”
“我们曝光了一起微商诈骗,打击网络犯罪!”
“我们封杀了两个传谣账号,守护清朗空间!”

镇民纷纷点赞:看,镇政越来越透明了。

但聪明人慢慢发现:真正出问题的,不总是被曝光的那一家。


🏢 大企业的“意外失误”

镇上一家头部企业,拥有成千上万员工,广告打进了每家每户的客厅。他们年年财报漂亮,官媒点赞不断。

直到有一天,有匿名会计师指出:这些数据根本无法对上。库存虚高,利润重复计算。

一份自媒体的深度调查文章很快出现了,但数小时后被下架,评论区被封。搜索平台显示:“该内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接下来的几天,镇上报纸依旧在发布这家企业捐款、帮扶、创新的“正面典型”报道。那份财务质疑,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 精挑细选的“反腐窗口”

镇政确实偶尔会公开几起“打假”案件:
一个乡镇企业老板被捕;一个P2P平台负责人潜逃失败;一名高管操控股价被判刑。

可仔细看,几乎都与“上面”没有太大关系。
那些背后无人撑腰的小角色,被高调抛出,就像清理鱼缸里的浮沫。

而那些背景深厚、与权力结构紧密捆绑的企业,即使有更大问题,也悄无声息地“整改”、合并,或重新包装后重上舞台。


📣 透明是选出来的

镇上曾有个金融评论人,记录了过去十年被掩盖的假账公司名单。
他写道:“假账的存在不奇怪,奇怪的是谁能被查,谁不能。”

他的博客很快被封禁。系统提示:“散布不实金融信息,扰乱市场秩序。”


🧠 墙后的选择

镇上的玻璃墙过滤掉了黄图、段子、抗议、批评……
但也过滤掉了对权力的真正问责。

人们开始意识到:
这不是一个真正“反腐”的世界,
这是一个选择性清洁的系统。

它打扫地板,但从不掀开地毯。


💬 编辑注:

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但在某些地方,虚构是唯一能让人记住现实的方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