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代价

一位雾中观察者的笔记

在一座四周被玻璃墙包围的镇子里,镇上的广播每天都在宣传他们的成就:
“我们清除了又一批不健康内容!”
“我们下架了某平台上的画册!”
“我们永久屏蔽了一个传播‘有害思想’的账户!”

镇民们照常鼓掌:看,环境越来越干净了。

🦠 无影的病

某年冬初,一种怪病悄悄在镇上蔓延。起初几人咳嗽、发热,之后医院人满为患。
几位医生发出匿名警告,被当局传唤:“传播未经核实的医疗信息。”

有人要求让外地专家调查。回应却是:“这是镇内事务。”
镇上报纸第二天发文称:“一切尽在掌控。”
而在某军事实验楼,灯火通明。


🍼 白色的毒药

有一年,小镇上的一批奶粉看起来和往常一样洁白,却悄悄藏着令人痛苦的秘密。数百名婴儿喝了之后出现结石、呕吐、甚至肾衰竭。

一位年轻母亲在论坛发帖提醒其他家长,贴出了产品编号。
那天晚上,她的账号被禁言,帖子被删除。原因是:“制造恐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第二天,镇上报纸刊登了对该品牌的“正面报道”。那奶粉继续卖。受害的孩子越来越多。


📉 繁荣的泡沫

镇上有一家新上市的公司,据说是“未来科技龙头”,连续几年发布亮眼的营收数字。镇民们纷纷投资,连退休金都投进去了。

直到一次审计发现:这些报表有相当一部分是虚构的。

镇上几位财务专业人士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刚发到社交平台,就被系统拦截:“含非法金融信息,封号7日。”

后来这家公司市值蒸发九成,镇民的存款也一同消失。媒体没有报道,只字未提。搜索关键词,只能看到几篇宣传“经济稳定”的正能量稿件。


🚗 会自燃的交通工具

一家镇上大型企业推出了智能电动车。外观时尚,广告满天飞。

但几起用户报告说车辆行驶中突然起火,有人甚至受伤。

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评论被隐藏,发帖的用户账号“被暂停处理”。理由是“影响品牌形象”。

有个技术员试图在网上发布自己内部检修的真实照片,第二天,公司律师找上门,声称泄露商业机密。


🔍 什么是真正的“非法内容”?

镇上的“过滤器”确实屏蔽了很多裸体图像、讽刺漫画、甚至跨境视频。
但人们发现:真正能救命、能避坑的内容——比如产品召回信息、财报造假曝光、消费陷阱警示——却被默默埋葬。

但产品召回、财务舞弊、瘟疫预警、实验楼审计请求……统统不见踪影。

一位老教师悄悄对学生说:“墙不是为了挡住病毒,而是为了挡住真相。”

玻璃墙仍在闪烁。
过滤器依然高效。


💬 编辑注:

本文为虚构作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但在某些地方,虚构是唯一能说真话的方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