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厂车间和监狱劳改系统中,计件工资制度已经被普遍采用,成为数千万劳动力的日常现实。在看似公平、透明的数字激励下,一种严重扭曲的劳动逻辑被悄然合理化。这种制度表面上给予劳动者“多劳多得”的自由,但实质却是一种对个体价值、自由意志和真实市场机制的系统压迫。
本文认为,计件工资制度并不天然等同于自由市场机制,尤其在一个国家强力干预、资本垄断、契约不对等的体制环境下,这种制度往往变成了压迫劳动者意志、转嫁企业风险、强化剥削效率的工具。
一、件数≠价值:劳动不是流水线
计件工资制度建立在一个简单前提之上:每一件产品的价值是均等的,因此劳动者的报酬也应按件统一计算。这种逻辑貌似效率至上,实际上完全忽略了劳动者主观状态、产品本身在不同情境中的真实价值差异。
劳动的强度与难度在生产过程中并非线性递增。一个工人在早上精神饱满时完成的前十件产品,与疲惫时强撑完成的最后十件,并不具备相同的身体与心理代价。边际付出递增、边际回报固定的制度,正是扭曲的开始。
同时,产品的实际市场价值是由最终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并非由工厂中“生产了多少件”所决定。以件计价,只是管理的权宜之计,而非价值的真实体现。
二、“自愿”的幻象:谁能真正选择?
官方与企业常以“多劳多得”为口号,声称计件工资保护了工人的收入选择权。但事实是,在一个高压生产文化、欠缺工会代表、信息极不对称的体制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多半是逃无可逃的伪装。
工人若不完成最低任务件数,就可能遭遇罚款、羞辱、被调岗、失业,甚至“被自动辞退”。一些地方工厂更在用工合同中规避法定最低工资责任,仅以件数为考核标准。
在这种环境下,劳动不再是个体自我实现的途径,而是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生存工具。人不再是劳动的主宰,而沦为数字化任务的延伸物。
三、计件不是市场:它是效率极权的变种
真正的市场机制,基于的是多方自由协商、选择退出的权利和对失败的责任承担。而在计件工资主导的劳动模式下,这些机制全部被架空。
-
工人不能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
-
不能与雇主协商定价;
-
无法通过个人判断调整策略;
-
更无法根据市场信号独立行动。
他们不过是执行命令的器械,是效率指挥棒下的工具人。
尤其在中国的出口加工体系中,这种制度与全球企业订单相结合,放大了廉价劳动力的价值抽取过程。件数计价看似市场逻辑,实则是计划经济逻辑与剥削机制的完美合谋:国家主导的产业结构控制下,个体选择完全被挤压在“干得快”与“干得死”之间。
四、比监狱更隐蔽的剥夺
在中国监狱系统中,计件劳动更是以“改造”为名,压榨为实。即使在表面更“自由”的工厂中,那些来自农村或外地的务工者,往往也处于类监禁的用工环境:封闭式管理、超长工作日、准军事化考核和对工资的层层扣押。
这不是自由的劳动交换,而是一种制度性的压迫与操控。
结语:不是真自由,而是假市场
我们必须认识到,计件工资制度并不天然代表市场经济,它更可能是高度集中控制之下的管理手段。它消解了人的判断、主观能动性和契约平等,最终只剩下“效率”两个字。而效率一旦脱离了自由的基础,只会成为剥削的代名词。
真正自由的劳动制度,必须让个体拥有选择任务、参与定价、决定退出的权利;必须承认价值来源于主观感知,而非数字产出;必须容许失败和创新的空间,而不是用件数捆绑所有人生。
当“自由”变成强制工作的遮羞布,当“市场”沦为压榨的工具时,我们就有责任拆穿这个幻象——因为它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自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