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都难逃?国共之外的两岸律师统战战线。台湾民进党已经破防?

 


当台湾人谈到中共的“统战”,往往想到宗教、社团、甚至媒体,但鲜少有人注意到,律师事务所也早已成为隐秘的前线。

2017年,一名台湾律师在上海的律所实习,表面上是为了拓展国际经验,但背后却与中共涉台系统建立了直接联系。几年后,他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台湾政商圈的核心舞台。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两岸律师统战网络的冰山一角。

福建闽天律师事务所、蔚理律师事务所,以及台湾本土的大型律所,都在这张跨越两岸的法律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蓝营政治人物背后的法律顾问,早已与北京司法系统互动;而更令人警觉的是,绿营阵营也逐渐卷入其中。

统战不只是在校园、庙口、新闻台,连律师事务所都成了新战场?国民党那边不意外,但现在连民进党都被点名“破防”?这背后的故事,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复杂。

在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整体战略中,法律界一直是统战和渗透的重要环节。以福建为例,由于地缘接近台湾,福建律师事务所往往成为统战工作的前沿阵地。其中,福建闽天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代表人物严峰,在这种格局中扮演了十分典型的角色。

福建闽天律师事务所的性质与定位

福建的严峰律师,自1989年起就在福建省司法厅直属的“台胞事务律师事务所”执业,后来加入福建闽天律师事务所。这家律所的来头不小:它前身就是“福建省律师事务所”,由福建省司法厅批准设立,历年还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更关键的是,闽天律所的客户名单里,赫然包括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别小看这个电台,它是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代号“61023部队”,被学界与国防研究机构公认为是中共对台心理战的重要平台。换句话说,闽天作为法律顾问,直接服务解放军的对台宣传机构

闽天并非普通律所,其官方网站公开写道:

“现担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中国人民解放军61023部队)、福建省省直住房公积金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平海关等近百家行政机关和大中型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

这段话点出了闽天的真实定位:它不仅深度服务于金融体系(建行、邮储),也直接为解放军对台心理战平台——海峡之声提供法律顾问。换句话说,律师业务与中共军方宣传体系之间存在正式合作关系

更耐人寻味的是,严峰在个人履历中还特别强调:

“建立了与包括台湾万国律师事务所、蔚理法律事务所等知名律师机构及知名律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它显示严峰不仅仅在大陆涉台法律圈活动,还主动以“与台湾两大代表性律所——万国(偏绿)与蔚理(偏蓝)——建立合作”为亮点写进履历。这意味着,中共涉台律师体系已经把蓝、绿两边的台湾律师事务所都纳入自己的对接网络,并视其为统战成果。

福建闽天律师事务所前身是福建省律师事务所,创建于1985年,由福建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福建省司法厅本身就是中共司法行政系统的组成部分,长期受中共中央政法委和国务院司法部领导。因此,闽天所从创立之初,就带有明显的“体制内”背景。

在官方宣传中,闽天所被授予“福建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文明服务窗口”“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这些荣誉并不是单纯的业务成绩体现,而是代表事务所主动配合、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换言之,闽天所本质上是一个深度嵌入统战与政法系统的“半官方”法律机构。

更关键的是,该所现担任大量党政机关与国有金融机构的法律顾问,包括:

其中,“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由解放军直接掌控,是专门针对台湾民众开展心理战、宣传战的重要单位。闽天所作为其法律顾问,等同于在法律与合规层面为解放军的对台宣传体系保驾护航。这种服务关系,直接将事务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对台政治工作体系绑定。

台湾的呼应:蔚理与万国

严峰的合作对象,赫然包括台湾知名的 蔚理法律事务所万国法律事务所

  • 蔚理律师事务所 所长吕荣海,曾任公平交易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两岸关系条例、两岸中介团体制度的研究,甚至担任连战“破冰之旅”的随团法律顾问。蔚理事务所长期专注“中国大陆投资与贸易法律”,几乎成了台商登陆的法律桥梁。

  • 万国律师事务所 创所律师陈传岳,不仅是台湾司法改革的重要人物,还曾出任 民进党廉政委员会主任委员。然而,万国事务所的合伙人王孟如,却曾在中共政法委体系下的君合律所上海分所实习,并受邀在上海公开演讲“涉台投资并购的新动向”。

当这些律师一方面服务台湾政府,另一方面与中共统战体系深度互动时,蓝绿的表面对立,似乎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默契:两岸专业合作凌驾于台湾的国家安全考量之上。

吕荣海的“四百次往来”与周大伟的连接

吕荣海律师自称在1988年至2012年间“往返大陆近400次”。这一频率,已经远超一般律师的业务往来,而是更接近 准官方的法律交流管道

在这条管道里,一个关键人物是 周大伟。周大伟出身西南政法、人民大学,后来赴美深造,在哥大、伯克利、斯坦福都有访学背景,看似“国际化学者”,但在实际履历中,他深度参与了中共法治体系的奠基工作——例如担任教育部统编教材《民法》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起草《技术合同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这些法律,恰恰是1980年代中共推动“改革开放”,引进技术与外资的关键制度设计。换句话说,周大伟就是 中共用来把“科技—法律—资本”三者打通的桥梁人物

更耐人寻味的是,周大伟近年来的学术挂靠点是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并不是单纯的法学研究重镇,而是中共最核心的军工科研单位之一——在导弹、火箭、无人机等领域承担了大量国防科工委与解放军的重大项目,甚至因涉及军事技术而长期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和制裁名单。


这意味着什么?

  1. 吕荣海通过周大伟的学术链条,等于在两岸法律交流中直接触及中共军工背景的机构。

  2. 北京理工大学的法学院本质上是军工体制的“法律外衣”:既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与合同提供保护,又能在对外合作中扮演“合法合规”的门面。

  3. 台湾律师与周大伟的交往,表面上是“学术交流”,实质上却可能为北京军工体系搭建 对台合法化与人脉渗透的双重通道

换句话说,吕荣海与周大伟的关系,不只是“25年的友谊”,而是 在统战逻辑下,法律、学术与军工的交叉点。当台湾律师把大陆“法律学者”当作交流对象时,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背后可能连着的并非单纯的法学院,而是 导弹实验室、国防科研单位,以及与解放军直接挂钩的利益链条

因此,吕荣海的“四百次往来”,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是一次次在台湾与中共法律、军工复合体之间搭桥的历史记录。

两岸关系条例的破口

问题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台湾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根据该条例,大陆人民来台并非单纯凭护照,而是需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机关批准。

换句话说,凡是能够合法来台的大陆律师,几乎必然是经过 中共公安与国安系统层层筛选的对象。这等于台湾主动承认了中共的“许可权”,让北京可以名正言顺地派出政法委系统的律师进入台湾社会,进行交流、合作甚至渗透。

这就是中共统战的高明之处:在“合法框架”下输出代理人,让台湾自己打开大门。


统战的逻辑:蓝的红利,绿的破口

  • 蓝营 从一开始就与北京的制度性互动密切,律师体系如蔚理事务所,长期提供“登陆台商”的制度设计。

  • 绿营 虽然执政,却因部分律师与律所深陷国际仲裁、跨境并购、智财诉讼等业务,与中共律所保持实质合作,形成“专业正当性包装”的破口。

这就是统战的逻辑:

  • 蓝营得到红利 ——以专业合作换取北京资源;

  • 绿营暴露破口 ——在国家安全与经贸议题上被迫噤声。

于是,台湾的蓝绿政治对立,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假象。在真正涉及北京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芯片制裁、对陆关税),双方都保持沉默。


美国出手的必要性

在这种格局下,美国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

  1. 补台湾的漏洞: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科技合作,弥补台湾《两岸关系条例》的先天缺陷。

  2. 制造政策护栏:台湾执政党在蓝白把持立法院下常常选择“避战”,而美国的压力可以成为台湾政府对北京的“挡箭牌”。

  3. 切断统战网络:透过金融制裁与司法协作,让台湾专业人士必须在美中之间做选择,从而削弱中共通过律师与律所延伸统战的空间。

换句话说:

  • 台湾内部的假对立,只会换来真正的沉默;

  • 美国外部的真施压,才可能打破沉默。


结语

律师与律所,本应是法律专业的象征,但在两岸政治中,却成了最隐秘的统战通道。蓝营律师提供了制度红利,绿营律师制造了政治破口,而台湾的制度设计又为中共提供了“合法渗透”的大门。

如果这种局势继续下去,台湾恐怕不仅在政治上难以自立,在法律与经贸的专业战线,也可能沦为中共统战的俘虏。

所以,这个问题不能再被忽视。美国的出手不仅是对台支持,更是对台湾自身制度盲点的一次必要提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d1